close

2014 / 05 / 22

 

昨天台灣社會發生了一件大事

一名年輕人上演了捷運車廂內無預警、無特定目的"瘋狂"殺人事件

這在台灣社會上    並沒有發生過(這是用我6年級末段班的記憶來看啦)

 

當天上午8點21分也發生規模5.9地震    全台都有感    這也是今年最大的一起地震

外加   台北累積雨量上看345.5毫米    超過5月正常值295.7毫米

等於一天就把整個5月的雨下光    21日單日累積雨量上看201.5毫米    也創下歷史新高

難道這一切是因為馬英九就職滿六周年的之後的寫照嗎...  動‧盪‧不‧安

......

我想應該沒有這關聯性    不然就比死亡之握還要恐怖了

 

好吧

開頭這麼久講的都跟今天的主題無關

今天要說的是我在網路上看到的一篇文章

http://m.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8073

  • 騎虎難下的六七年級(二):迎接工匠與行腳商人的時代

 

這裡頭提到了一段話跟我最近思考的結論很像

我非常相信【工匠】與【行腳商人】這兩種舊時代的職業特質,將會是我們面對新時代的一線契機。
「工匠」在工業革命之前是非常重要的職業,那時沒有機械和生產線,世上幾乎所有的人造物品都是由工匠製作出來的。一位工匠有能力從原料到成品完整地製作出一件產品,甚至自己銷售,以滿足顧客的需要。好比陶匠就有能力從揉土、塑形、上釉、燒製最後製成一件陶器,並直接賣到市場。菜鳥學徒們必須確實掌握所有製作環節才有辦法成為合格的工匠,因此工匠的養成往往以「師徒制」的方式來進行,徒弟跟著師傅從做中學(甚至從雜役開始)並逐漸累積經驗,雖然培訓期很長而且要學的東西很繁雜,但只要學成出師便能獨當一面,可以靠一己之力製作產品滿足客人的需求。


「行腳商人」則是流行於舊時代的流動貿易商,在中國通常被叫做「挑貨郎」。他們背著布包或是擔著扁擔在城鎮間巡迴,把城市裡一些新奇玩意兒帶到鄉間販賣,或是把鄉間的手工藝品賣給都市裡的居民。他們的貨物種類既多且雜沒有一定,基本上是客人喜歡甚麼他們就去進貨,或是接到委託才代為採買。不管是中國或是歐洲,鄰里間只要有行腳商人到來總會引來小姐太太們一陣騷動,因為行腳商人不但帶來新奇的物品,更為她們帶來一個不同世界的體驗。行腳商人和工匠不同,他們自己並不製作商品,但他們了解特定族群的需要,專為他們蒐羅想要的東西,這就是價值。

上次讀柯文哲的書提到

現在醫院缺的是一般外科與一般內科    多到滿出來的是次專科與次次專科

這跟目前的台灣科技業很像

以往做一個電子成品只要幾個人就可以搞定

現在做電子成品卻要好多個人才能搞定

因為現在人在學校與在職場上接受的教育都是專機於某一小部分    把這一小部分做到精

而且這個精    一直被社會所推從    因為代表無人能取代  (問題這個無人能取代不代表有人想用...)

但真要草創而先快速地做出一個成品時    卻是不行

也就是說沒人想用這麼精的人的時候    這個人卻沒辦法自己生存了

該文中還提到

在沒有機械與廠房的時代,所有產品要靠工匠一個個打造出來,這樣的方式效率一定不佳,難以大量生產,成本自然也高。
後來工業革命鳴槍起跑,首先是用機械取代人力,緊接著就是專業分工的生產方式。
一條工廠產線裡,有人專司設計、有人掌管製造、有人負責記帳、有人專職銷售,每個人重複執行單一任務,才能滿足大量生產的需求。
也就是為了這樣的效率,我們的教育系統把「甚麼都要學,學完要很久」的傳統「師徒制」給捨棄掉,逐漸變成我們今天學校裡的各種專業分科:
唸機械的負責設計、學工管的搞製程、唸會計的去記帳、學商的去做銷售。
於是,我們每個人都被塑造成生產線裡的一顆螺絲釘,至於書念不好的,則根本沒資格進入這個大型組織中,他們只能從事一些周邊的產業,例如廚師、例如水電工

後來發生的故事我們就很清楚了,這些因應分工所培養的專業人員,在工業化的初期因為供不應求所以奇貨可居(二三四年級的時代),但到了今天卻每下愈況(正好是六七年級初出社會)。
原因非常多,像是自動化設備和電腦的發明取代了部分人類的智能;教育的普及培養出更多第三世界低薪資的專業人員;還有生產方法和知識技術的累積等等。
簡單地說,人類文明已經走到工業時代的末期,一隻腳已經踏入全新的網路時代,但我們的教育制度,還有一般人對於生涯規劃的看法,仍舊停留在那條陳舊斑駁的工廠產線上。

如果消費者要的只是規格固定、成本低廉的商品,那麼專業化的人力確實有助於大量生產。
但我們都知道現在時代變了,大家胃口都養大了,產品要有特色、要夠新奇,才會讓我們掏錢購買。
以前的企業只要把產品品質做好,成本降低就可以了,但現在的企業整天在苦惱客戶明天想要甚麼。
我們就像大海裡的一種小魚叫印魚,頭上有個特化的吸盤,專門吸附在大型魚類身上來生存,當有一天海洋環境改變,大魚無法生存時,我們立刻面臨的無所適從的危機。
但反觀「工匠」和「行腳商人」對大型組織的依賴性低,他們都是有能力獨立生存的物種。工匠雖然在大批生產上不如工廠,但他們能靠自己提供完整的產品或服務,要客製化、要創造新產品都比大組織快速。

我想

這文章確實很精處的點出我最近在思考的問題

但這問題沒有對錯

因為你走舊的路    跟到了個對的公司    至然沒有甚麼大差錯

問題是資本主義走到現在    可以舉的債也舉得差不多了

經濟沒有新的柴可以拿進來的時候    本來就會想要找出幾個倒楣鬼來承擔(而每個人都會使出全力來躲避這個爛缺們)

對的公司越來越少了    舊的路就會越走越困難

也因此社會的倒退不難想像

而自己該承擔的一切就在於    你想要走新的路    還是繼續打著燈找條好的舊的路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tevenee030 的頭像
stevenee030

stevenee030的部落格

stevenee0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