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 05 / 13
最近花了寫許的時間在看書
也撥出了些時間去聽了些講座
簡單來說 就是比以前更加積極地投入有興趣的事物上
因為以前是零 所以我只要隨便跨出一步 都算是比以前更加積極
封面這張圖算是給我的感觸比較深的一張
這是一張我在聽楊斯棓醫師反核演說時看到的圖
這給我的感觸很深
圖中可以很簡單的讓大家知道
多讀一點書 你就可以看到別人原本挖好的洞看出去以外的東西
而基本上 我之所以有感觸是因為我自己做了些許的衍伸
1. 透過人家挖好的洞 基本上就是代表著你只能看別人想給你的視野
這樣的好處當然就是 方便,快速,有效率 省時, 省力, 省腦筋
當然風險就是 你最後祈禱挖洞的人大公無私 幫你挖得很大 讓你看得夠廣
(但我相信這違反一般大部分人的人性)
2. 知識需要長時間的不停累積 這樣的基本功很累很沒效率 卻是一條最紮實 最經濟的漫漫長路
有人會說
出了社會 人脈很中重要
資訊消息的來源很重要
這樣學習才可以更快速
其實這沒有錯 只是這條件並不公平
我的意思是 書本是最公平且經濟的知識來源(前提是出版自由)
而當你有更深厚的知識基礎與社會經驗(把書本看成經驗)
別人說的話(別人挖好的洞) 你才有比別人更可以判斷正確與否的能力
下工夫的人 很累 很傻
但只有不停累積能量的人 機會到了
翻過了牆
才可以得到別人望不到的視野與機會!
套用到教育上
也是如此
只讀課本 就像是從政府幫你挖好的洞看世界 其實那只是基本水平而已
所以我希望我兒子現在每天晚上都要念書的學習習慣
能夠持續到他長大